在2024年的中国汽车行业里,“研发提速”几乎成了一个共识。新车更新频率已经逼近“月更”节奏,车企们像是被上了发条,一款接一款地往市场里推。看起来热闹非凡,但问题也很快显现:速度拉满之后,质量还跟得上吗?
J.D. Power的数据其实早有提醒——研发周期越短,问题就越多。尤其是在智能座舱、驾驶辅助这些用户高频接触的模块,这些快速上市的车型问题频发。很多车是快,但快得让人不敢相信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。
但相信其实并没有人对于“快”感到不满,问题的核心,不是“快不快”,而是“怎么快”,能否又快又稳?
在一众堆速度、抢窗口的玩家中,上汽大众提供了另一个样本。他们的策略不是减配缩测,不是压标准拼命赶工,而是靠“体系”出效率,用“结构优化”换时间。这与以往我们认知的合资车企的运作模式截然不同。如今,我们将这套方法称为“合资2.0”。
对于上汽大众而言,从平均54个月,到如今24~36个月,研发节奏的确快了。但要解答“怎么快”,能否“又快又稳”的问题,上汽大众的答案是流程没有少,甚至更复杂,只是做得更聪明。
其中最重要的环节,就是流程重构。
传统造车模式的线性串联,被替换成了并行机制:设计、验证、测试多个环节并发推进,原本“等完这个再做那个”的时间差被消灭。
更重要的是,充分、高效应用合资车企的优势,快速推进“中德协同”的强化升级。在上汽大众的全新运作体系内,德国和中国工程团队接力式工作,24小时不中断,全球资源轮番上阵,研发像是被装上了“永动机”。
还有个不太容易被外人看到的武器:数字化仿真。这不是简单的软件模拟,而是一整套虚拟测试体系。以前几十辆、几百辆试验车的工况验证,现在可以在数字空间提前跑上上万次。从设计、结构到气味、腐蚀,问题可以提前“预见”,也就避免了后期临时补锅的麻烦,甚至规避出现无法弥补的重要设计缺陷的风险。
但更关键的,其实是上汽大众并没有在关键环节动手术刀。
比如很多品牌为了赶时间会砍掉的“冬夏试验”“整车耐久”,上汽大众依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;在车身的防腐方面,他们还在坚持大面积使用镀锌钢板,车内气味不仅过国标,甚至自己定了一套更严的TVOC标准,提前排查潜在有害物质。
用户可能感知不到这些细节,但车能不能用得久、用得舒服,其实都藏在这些看起来可以被“优化”的,冗繁的测试与检验环节之中。
说到底,这就是合资2.0的根本差异:不是“中德合作”换了个名字,而是原有体系被整体重构。德国的标准不降,中国的效率提上来,才构成了这个“又快又稳”的新体系。
所以2024年这半年,当整个行业都在跑,上汽大众没慢,但他们更稳。
今年以来,上汽大众的销量开始回升,市场反馈向好,并不是偶然,而是多年来对体系建设的一次回报。当别人都在焦虑“卷不过”的时候,他们已经通过行动证明了一点:这场研发加速战,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一场讲底线、有耐力的马拉松。
能跑得快是能力,能跑得快还不摔,是实力。